所謂“盤玉”,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賞玩玉石的方法,通過盤玉,可以使色澤晦暗的玉石整舊如新,并使玉石的顏色發(fā)生很大變化。歷代的玉石大收藏家都懂得盤玉,這是一種“功”,就像茶道一樣,是對某種事物的欣賞和研究,達到了一種境界,并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。
貼身而藏,精心呵護,經(jīng)過天長日久的盤玩佩戴,就像是蝴蝶經(jīng)過蛹的掙扎。玉逐漸蛻去了粗糙的土殼,恢復(fù)了往昔的靈性、潤澤、色彩,燦爛光華綻放在掌心,那種成就感是無可取代的。
盤玉非常的講究,一旦盤法不當(dāng),一塊美玉就會毀在自己的手上,所以收藏家們盤玉時格外的小心謹慎。清代大收藏家劉大同在其著述《古玉辨》中明確提出了文盤、武盤、意盤的概念,以后的收藏家們奉為圭皋。
所謂文盤,即是將一件玉器放在一個小布袋里面,貼身而藏,用人體較為恒定的溫度,一年以后再在手上摩挲盤玩,直到玉器恢復(fù)到本來面目。文盤耗時費力,往往三五年不能奏效,若入土?xí)r間太長,盤玩時間往往十來年,甚至數(shù)十年。清代歷史上曾有父子兩代盤一塊玉器的佳話,窮其一生盤玩一塊玉器的事,史不絕載。南京博物館藏一件清代出土的玉器,被盤玩得包漿锃亮,潤澤無比。專家估計這一件玉器已經(jīng)被盤玩了一個甲子(60年)以上。